力量即无知,无知即力量

这个标题是根据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的小说《1984》中出现在真理部的一个口号的演绎,全文是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即所谓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今天正好想说说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对文艺界的看法。

感觉自己已经很久都没有坐在电视前看电视剧了,并不是因为电视剧可以在网上看,而是因为没有看到什么真正对我有吸引力的电视剧了。题材总是千篇一律,制作上投资越来越大、清晰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更好的剧情和演技,后来才发现这投资都投在了小鲜肉演员上,而至于编剧和鲜肉的演技,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同时也看过几部这几年的国产电影和有中国演员露脸的好莱坞电影,即使是在豆瓣电影上受到好评的一些电影我也能看到其在演技和剧情上的瑕疵。而相对我比较认可的几部国产电影,则不被票房看好,不论是其镜头语言是如何精美、致敬了多少电影大师,仍然不被市场认可。好莱坞在过去数年一直尽力讨好中国资本的做法,的确让很多好莱坞大片受到了中国市场的青睐。即使如此,在《长城》折戟后,又引发新一轮思考,那就是:好莱坞的这种做法,以后还会行得通吗?资金跟上了,那就能拍好片吗?

这几年,基本上每年我都会完整或简略地看一遍《亮剑》这部 2005 年的电视剧。一是对剧中长镜头所体现的演员的演技的欣赏,二是对电视剧最后几集中对未来的预测感叹。相比《亮剑》原著,电视剧没有拍到书中李云龙、赵刚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命运,而仅仅在授衔仪式后戛然而止。即使如此,在电视剧中也旁敲侧击般地描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的担忧。约莫记得有一段描述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李云龙携妻田雨探访身在北京的老搭档赵刚,赵刚妻冯楠对自己的好友田雨讲述赵刚对苏共二十大中赫鲁晓夫发表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中揭露被掩盖多年的“大清洗”运动的震怒,也提到了赵刚在建国后看到的党内风气和自己当初加入共产党时的理想的巨大差异。除了这部分之外,先前在野战医院也和当时仍然是护士的田雨提到了波及到自己的反“AB团”运动。我感觉到这不仅是电视剧对那个时代的未来的呐喊,也是基于 2005 年这个时间点,对未来的预测,也就是现在。而现在的电视剧,是否还能像 2005 年的《亮剑》那样,对“文革”或者当今展开检讨,即使是微弱的一声疾呼?

现在有一个主要矛盾,那就是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匮乏的精神生活的矛盾。政府对文艺作品的审查达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对无意自行获取知识的人们来说,只有被动接受喂到嘴边的,不管那是粮食还是糟糠——因为没得选择。我可以理解中国这个市场如果完全开放是无法抵抗来自好莱坞的文化冲击的——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抵御这种冲击。但是对文艺作品甚至对文艺作品的批判进行的非理性的严厉审查只能自废武功,自绝于世,丢失对自己的文化的话语权,让好莱坞以他们的方式描述他们眼中的中华文化、甚至制造可能引起族群对立的刻板印象。相比同为东亚汉字圈的邻国日本,有着自己独一套的文化输出:动漫;而中国在这些年有什么能和动漫相媲美的文化输出,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熊猫、成龙、功夫、和西化的“中餐”?

事实却是,经历了数年的热钱疯狂流入后,国产电影在近期纷纷沉沙。很多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私货不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忽视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性的资本主义势力也遭遇到了观众用脚投的票。而他们的弥补措施,不是尽力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而是努力掩盖观众的脚踩在自己脸上的伤、抹去观众的影响力。这资本势力有着通天的力量,却也对人民应该得到怎样的精神生活一无所知。

同样地,有一部分观众——而且是非常大的一个群体——也如我之前提到的,不但接受那糟糠,还主动维护那种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如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维护的体制以及自己所在的环境已经与这个世界脱节是遭受不良资本统治与荼毒数年后的文艺界的一个巨大挑战,而当今的社会现实与近几天的一系列事件无疑让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线曙光再次被阴霾覆盖。

身在科技界的我,曾经也嘲笑那些疾呼“未来的中国人可能不会知道 Google 是什么”的人,如今我却也开始有类似的担忧。近现代中国因为对外来信息的拒绝已经造成了数次万劫不复的民族危机,而现在的中国似乎又在走向从前的老路。

很多时候,我只是想看一部能把故事讲清晰、有逻辑的电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