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

哈苏,一个在摄影行业如雷贯耳的名字。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到 21 世纪初的数码化浪潮,不同于一些其他曾经在胶片世代叱诧风云的品牌,哈苏一直紧跟着时代脚步,没有成为被时代淘汰的对象。

虽然哈苏这个名字我很早就知道,但是真正对它产生兴趣却是几年前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为哈苏相机上胶卷的教学视频。在前面《胶片》一文中提到的拍摄三十卷的实验性质的计划,却没有在拍摄三十卷时止步。在九月中旬写完那一篇文章之后,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晴天,于是拿出了冷藏在冰箱里的三卷反转片。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反转片,因为测光的经验不够,所以这次拍摄满意的照片并不多。即使如此,在两周后拿到冲洗完成的反转片,透过光,仍然被它的色彩震撼到。那一刻的我告诉自己:我应该在这一条路上继续下去。

但一开始,我并没有把目标放在哈苏上。毕竟,玛米亚 (Mamiya)、富士 (Fuji)、勃朗尼卡 (Bronica)、禄来 (Rollei) 有不少很便宜的机器。我在这几个月也一直在研究什么机器最适合自己,我自己比较钟意更加后期的机器,不管是从镜头的素质或者成色来说,后期的机器可能状态会比六七十年代的更好。此外,单反因为可以更换镜头、后背,虽然体积相对大一些,但是可玩性还是比旁轴或者双反要高一些。同时,我也比较担心自己的视力无法很好地使用旁轴系统的黄斑对焦系统或者早期单反或者双反比较昏暗的对焦屏。在我之前使用我朋友的双反时我就领教过比较昏暗的对焦屏的厉害——即使不是真正昏暗的环境,即使明亮环境的阴影也很容易看不清楚,在边角容易拍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遮挡物。于是,我开始关注哈苏的机器。相比其他的中画幅单反,哈苏的胶片单反体积最小,也因为一直生产到几年前,配件也比较好找。加上德国制造的卡尔·蔡司 (Carl Zeiss) 镜头,成像质量自然有保证。机缘巧合,在网上看到了一套包装齐全的哈苏 503CW,和卖家聊了几天之后,最后买了下来。

这一大箱包含一台 2003 年生产的 503CW 机身、2004 年生产的末期 A12 胶片后背、一个卡尔·蔡司 Planar 80mm f 2.8 CF 镜头、一个十字型普通 Acute-Matte D 对焦屏、一个十字型微透镜裂像 Acute-Matte D 对焦屏、加上一个 PM90 五棱镜取景器。在阴雨连绵一周多之后,这个周末遇到了几个小时的阳光。我赶忙出去走走拍拍。诚然,胶片和我仍然还在磨合期。甚至正方形的画幅,对于我来说也需要时间适应。仿佛以往用同样采用正方形画幅的 Instagram 的时候,也没有过太多的思考。

同时,我还从德国的一家网站上买了几卷用柯达的电影胶片改的特殊胶卷,非常想看看电影胶片和普通的静态摄影胶片有什么不同。

我想看看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的环境中,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东西。毕竟现在数码相机对摄影师的限制越来越少、无人机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大,似乎唯一的限制是金钱、硬盘和脑子里的想法了。这种限制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我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手动对焦、手动测光、还得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料之后一段时间的天气,选择正确的胶片种类——即使可以有多个胶片后背在光线情况突变的时候让摄影师有更多的选择。

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想在明年过年的时候只带这一台胶片相机回家,这同样是一件有一些实验性质的事儿。除了很难预计自己具体会拍多少算是一个问题之外,我认为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要求安检人员手动检查胶片了。